铁书网

字:
关灯 护眼
铁书网 > 落难情缘 > 869章品《维摩诘经》(27)

869章品《维摩诘经》(27)

    所以《维摩诸经》还是没看懂嘛!真为学佛法,求个,能知道不在身上、不在健康长寿上、不在内外中间,能不贪躯命的,这个世界上还真不多。

    对佛法的认识,首先一定要正确,所以禅宗讲见地。

    沩山禅师告诉仰山两句重要的话:“祇贵子眼正,不说子行履。”眼正是讲见地,就是观念要正确,行履是功夫。如果观念不正确,你的功夫做得再好也没用。

    只在身上做功夫,这个肉体是有生老病死的,会过去的,不是佛法。

    如果见地对了,行履也有,这个肉体虽然会过去的,但是比较少病少恼。

    要想做到无病不死,是要有特别法门的,但是连佛自己都不肯去做。

    所以佛与佛相见,还要互问“少病少恼否,众生易度否。”

    你们年轻法师学了这一句,将来彼此写信也可以用上,可是不要讲“信徒”易读否,那是神权用语。佛教用的是“信众”,众生平等,顺便一提。

    “夫求法者,非有受想行识之求。”受想行识是五蕴,我们都知道的。

    简单地为新来的同道讲一下:受想包括物质、生理方面,四大都是受想。

    受,是感觉方面,身体和心理有感觉谓之受。

    想,是心理的思想。

    行,包括了肉体与心理内在的思想,还包括外在的空间和时间,行是一种动转,宇宙万象随时在动,分秒不停。

    打坐虽然入定了,心脏还会跳,血液在循环,就是行阴没有停,到三禅以上气住脉停了,行阴还不能真算停止,只是暂时用自己的功力把它切断而已。

    这就要了解唯识的二十四种心不相应行法,那是意志控制不住的。

    换言之,生命的原动力是行阴。

    识,八识都属于识的范围,这里有专门的课程研究《成唯识论》,现在不多解释了。

    所谓五蕴,包括了生理与心理,包括知觉与感觉,这样讲就比较容易懂了。

    五蕴,是五个区分,代表了生命的身心全体。

    维摩居士说,真正想求法的人,不在受想行识上面去求,也就是说,不在身心上去求法,刚才也说“不贪躯命”。

    “非有界入之求”,“界”是佛学名辞,共有十八界,>> --
『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』
内容有问题?点击>>>邮件反馈
热门推荐
顶不住了!前夫天天把我摁墙上亲一句天青色等烟雨,把导师唱跪了混在皇宫假太监李易陆璃嫡女谋天赋无敌的我,一心只想苟活身为锦衣卫我只手遮天有问题吗